数字化转型成为国有地方金融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行业信息     点击率: 15750     来源: 南京龙戈科技     发表时间: 2023/10/5

一、政策背景
2020年8月,国资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系统性明确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方向、重点和举措,引导国有企业数字经济时代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2021年,我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在顶层设计中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行业现状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微企业、“三农”、创新创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当前吸纳就业、激励创新、促进消费的重中之重,作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落实好支持中小微企业各项政策措施,多渠道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小微融资由于金额小、数量多,导致采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很难满足广大融资需求,机构的效率低下无疑又会推高小微三农的融资成本,因此亟需通过线上化、自动化的技术手段进行降本增效。从而有效提高业务的审批效率、风控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机构的整体竞争力。在金融服务移动化、数据要素成为关键生产力资源的今天,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国有地方金融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数字化转型使企业提升经营效率、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和创新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内众多机构的共识。特别是考虑到当下各级财政的压力,如何利用技术手段降低政策性业务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业务覆盖面,减轻对财政资源的依赖是全行业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发展需要
2021年开始,随着政策性融资担保产品的全面推进,各家融资担保机构业务体量大幅提升,尤其是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甚至实现了高倍速增长,业务体量攀升,再加上中小微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如何把控风险成为融资担保机构业务开展的焦点。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风控技术实现全业务链线上化作业、风险准入、量化评分与贷后预警的必要性愈发明显,机构对自身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愈发强烈。
数字化转型既是国有地方金融组织精准、快速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必要技术手段,又是提高业务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需求。
四、建设路径
根据南京龙戈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多年金融机构数字化实践经验及银行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国有地方金融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建设路径总体分为四个阶段,即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


五、经验分享
南京龙戈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在过去十多年来持续服务地方金融组织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在此过程中积累的几点经验分享如下:
(一)数字化转型要符合机构自身业务实际。从全国情况看,各地数字化转型的系统设计思路虽有差异,但基本上与各地机构业务模式高度吻合。以担保为例,从业务本身的处理流程角度看可分为申保、核保、放款、保后等多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基于条件触发来驱动各个业务流程,从而减少流程的复杂性。总体采用分段式流程表单设计,杜绝大流程、大表单、高耦合的设计模式,兼顾流程合理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具体实现如在业务申保环节,银担分险的批量业务注重银担合作的产品规则设计,通过产品规则进行银担批量业务的准入校验;自主获客的传统业务注重对客户的尽调、分析,通过尽调报告和审批评审来完成对客户的申保准入。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于批量业务我们可以加入符合担保特色的客户准入模型,提高风险管控并做到申保环节自动审批;对于传统业务我们可以对接工商大数据实现客户自动建档,加入符合担保风险维度的风险预审模型,系统自动生成风险预审报告。从而实现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管控风险的转型,背后的逻辑是对底层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建设能够真正满足自身业务实际需要的数字化平台系统。
(二)数字化转型应以客户为中心以制度为根本。数据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有服务于业务才能产生价值。技术本质是为了解决业务问题,而业务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客户,所以说数字化转型最终是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具体表现有,利用电子签约技术实现客户远程面签,利用移动支付技术实现客户在线缴费,利用电子开票技术实现客户在线开票,利用微信小程序技术实现客户在线服务等,做到“系统多跑腿,客户少跑腿”。此外,核心业务系统的设计应严格按照公司内部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不得突破相关制度红线,从而实现人、事、物、财、数据、系统的全面管理制度建设,系统经得起审计审查。
(三)数字化转型应注重专业经验避免技术主义。数字化转型往往需要技术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很多机构对软件行业并不了解,误以为只要具备开发能力的软件公司就都能做到,随便找一个软件公司就开始做,最后导致数字化转型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软件开发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国内更多的是应用软件开发,应用软件开发往往依赖的并不是原创的高深技术,依赖更多的是对垂直细分行业的理解和产品设计。金融核心业务系统和一般信息系统(比如OA)外表看上去都没什么区别,内在却千差万别,具体表现为金融核心业务系统的各个表单和流程相互之间、前后之间存在着严谨的逻辑关系,整个金融核心业务系统的状态迁移、金额变化等存在符合行业逻辑的勾稽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机构虽然找软件公司做好了系统,结果运行的时候发现核心数据不对,报表也出不来,核心原因是产品设计逻辑一开始就是错的甚至没有。打个比方,核心业务系统就好比是一根光纤,一般信息系统就好比是一根铜缆,外表看上去都是一根网线,光纤里面是错综复杂的,铜缆里面就一根铜芯到头。
避免技术主义这里指的是科技公司要避免以技术为中心,避免技术自嗨。具体表现为技术人员遇到客户需求第一反应是这个不能实现。技术要服务于产品,产品要服务好客户,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基本上没有解决不了的技术应用难题。“方法总比问题多”,技术人员要避免畏难情绪,要勤于学习并接受新的技术,主动解决技术问题。避免技术自嗨是指技术人员不要为了自身追求学习新的技术,经常把已有的产品用时髦的前沿技术推翻重来,而不考虑产品的稳定性和给客户带来的风险性。我们要有全局思维和系统思维,从产品升级迭代的角度和实际业务需要引入新的技术去完成产品的升级迭代。
(四)数字化转型应注重落地并保持适度超前。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存在一次性投入大、边际成本低、共享性显著的特征。行业内大部分的地方国有金融组织由于资本金和业务规模都较小,盈利能力有限,对数字化转型的投入能力不足。因此,在数字化转型阶段应考虑引入成熟的产品来落地实施,并可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做调整,不失为一条可行的佳径。第三方科技公司深耕行业领域多年一般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功能模块,在可落地性强的情况下也间接为广大机构平摊了系统研发成本,理论上使用的机构越多科技公司的产品成本越低。对于机构自身也避免了每年重复投入大量的经费去培育招募技术团队,同时也减轻了信息部门人员的管理成本和压力,防止技术人员出工不出活。充分借鉴国内外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有益经验,吸收信息技术的最新产品成果,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规划,保持适度的超前性。
(五)数字化转型应注重数据资产安全自主可控。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考虑数据资产私有化问题,数据资产理论上是金融机构的核心资产,不论从资产审计角度和所有权角度出发,金融机构都应该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在数据资产管理过程中我们要避免资本倾向和权力倾向,即避免让数据资产的拥有和使用成为少数头部机构的特权。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还应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中的安全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要求,强化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六)数字化转型“一把手”应高度重视。在多年的行业从业中,某些机构把数字化转型当成工具,并没有深刻理解数字化系统凝聚了一个企业所有的制度、流程和风险规则,所以需要“一把手”从战略层面、执行层面进行重视及推进。简单交给下属或者第三方科技公司,不仅无法凝集所有力量进行建设,而且很可能造成公司资源的浪费。最终实际业务运行情况与系统存在两张皮,数字化系统反而成为一线业务人员的累赘。
(七)数字化转型应注重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数字化转型我们应该从全局、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统筹做好数字化转型统筹规划;遵循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规律,结合机构在不同阶段的业务特点和发展瓶颈,有重点、分步骤的推进实施。行业内不乏有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起步阶段就喜欢大而全,好大喜功,什么功能都想上,也不管这些功能是否适用,结果往往虎头蛇尾。有时候即使系统建好了,但由于建设周期太长又不适用于现在的业务发展需要了。大而全的做法对于机构自身存在前期高额投入、项目推进缓慢等诸多风险。
金融业务每年在变化,信息技术每年在发展,所以跟随业务和技术的变化,小步快跑,迭代升级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做法。具体为,金融机构在启动数字化转型之前应该做好科技规划,数字化转型分几年完成?每年做什么?解决哪些问题?预计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这些都要提前规划好,建议能列入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通过数字化转型帮助小微三农实体对接资金方,实现业务的线上化、智能化,有效连接货币市场与实体经济,缓解小微三农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发挥地方国有金融资本的社会效益,用先进数字科技助推国家“支小支农”金融政策在各地的顺利实施,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行业从业者的新使命,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国有地方金融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